成立緣由

文/林 宜潔(第一屆理事長)

歷史輪轉中,許多熟悉場景不斷逝去,這幾年陸續送走了臺北機廠、林口線、DR2700型白鐵仔、高雄機務段等,而今年高雄機廠的搬遷迫在眉睫,南迴線也因為電氣化工程面臨劇烈變化。在一片改變的浪潮中,幸運的是許多失去原有功能的文化資產並未就此消失,2015年臺北機廠被全區保留並規劃為國家級鐵道博物館,彰化鐵路宿舍於2017年被列為文化景觀,而鐵道愛好者最關心的退役鐵道車輛也不再直接被拆解,而是規劃成動、靜態保存等,這些都仰賴前輩們在文資守護的路上努力不懈。

但其中也有不少失敗的案例,例如名為搬遷重組,實際幾乎「全新打造」的新北投車站及三井倉庫,已確定組不回來的明治橋等,這些都顯示臺灣的文資保存觀念仍有待加強。而本應是動態保存車輛最佳展演舞台的舊山線,也因即將被改為Railbike而岌岌可危,亟待各界關注及搶救。

有鑑於此,以守護交通文化資產為宗旨的「台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」(Transport Heritage Society of Taiwan)在2017年11月25日成立,當日於751次莒光號加掛的客廳車上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,不僅關注鐵道,更將討論議題延伸到巴士、船舶、航空等相關交通領域。學會成員大多已在鐵道文化與趣味領域耕耘多年,主要來自《鐵道情報》編輯群及作者群、舊打狗驛故事館導覽員、臺大鐵道暨火車研習社、交大鐵道研究會、成大鐵道社以及各交通事業,幹部更包含鐵道專家洪致文、歷史建築專家凌宗魁、巴士專家周凌廣、臺灣史學家陳鴻圖、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。

學會成立後,自2018年1月1日起與春臨臺灣文化事業坊共同組織團隊,營運舊打狗驛故事館。而《鐵道情報》從234期開始,也由春臨臺灣文化事業坊接手發行,在這樣的新氣象下,期許兩方能夠攜手並進,致力於臺灣交通文化資產的研究、保存以及經營,為相關文化資產找出生存之道。

註:本文同步刊載於《鐵道情報》第234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