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視舊山線經典大鐵橋文資價值

文:王彥翔(Wang, Yenhsiang)
攝影:王彥翔、古庭維(Ku, Tingwei)

去年苗栗縣與臺中市共同指定舊山線的大安溪橋為古蹟,展現了雙方對於鐵道文化資產的重視,但是同一條路線上的魚藤坪橋及內社川橋,相較之下無論是興建沿革、歷史意義、工程技術及施工難度,都更勝大安溪橋一籌,卻遲遲沒有法定文化資產身分。在苗栗縣風風光光宣布鐵道自行車(Rail Bike)的營運消息時,或許應該從這兩座橋開始,找回舊山線的歷史價值。

內社川橋是至今仍可供火車行駛的活古蹟

土木技術演進的見證

舊山線曾是臺灣縱貫鐵路的一大瓶頸,魚藤坪與內社川兩座高聳的磚造大橋,便是為了克服多山地形下誕生的產物。但1935年的新竹‧臺中大地震重創舊山線,魚藤坪橋的橋面被震毀,內社川橋也不堪使用。重建的橋梁分別在1937及1938年完成,大量使用耐震性在關東大地震獲得驗證的鋼筋混凝土技術;另一方面考量實用性,新的魚藤坪橋捨棄大跨距的桁架,改用可規格化量產的鈑梁,展現與第一代橋完全不同的樣貌。

魚藤坪新橋與舊橋並列,展現兩個不同時代的土木技術
魚藤坪橋上留有昭和十二年(1937年)川崎車輛製作的銘板

內社川橋兩端緊鄰六號及七號隧道,隧道另一端還有大安溪橋,完全不若魚藤坪橋有改線的本錢,加上工程材料得仰賴鐵路運送,更增加施工難度。因此內社川橋改建時,先將舊橋修復至勉強可通行的程度,同時於橋墩旁興建新的橋墩,待新橋完成後再撤去舊橋。由於新橋的跨距增加,還因此「走回頭路」重建為上承式桁架橋,成為當時鈑梁浪潮下的一個特例,更是現今臺鐵唯一建於二戰前的上承式桁架橋。

內社川橋的復原工事,在舊橋墩之間興建新橋墩(資料來源:台灣鐵道震災誌)
內社川橋是臺鐵現存唯一戰前的上承式桁架橋

臺鐵僅存的戰前鋼梁橋

戰後的臺鐵在美援支持下,陸續進行老舊鋼梁橋的鋼梁抽換,舊山線唯一被指定縣定古蹟的大安溪橋,早在1963年就為了提高載重而抽換鋼梁。反而是內社川橋及魚藤坪橋,由於興建時就採用較高的載重及耐震標準,僅在電氣化增設電桿,至今沒有任何改建。現今臺鐵的鋼梁橋早被預力混凝土取代而所剩無幾,戰前落成、還能行駛火車的魚藤坪橋及內社川橋更顯珍貴!

大地震後的復興,讓新魚藤坪橋成為當時全臺灣最高的鐵橋,內社川橋的形制更是全臺唯一,展現1930年代流行的土木技術,更難能可貴的是至今仍可供火車行駛,是活生生的文化資產!然而,珍貴程度更勝大安溪橋的兩座鐵橋,至今仍無法定文化資產身分,苗栗縣政府甚至自廢武功欲以鐵道自行車取代火車,實在令人感到憂心。呼籲苗栗縣政府及臺鐵局應正視兩座鐵橋的文化價值,給予古蹟身分的認定!

鋼梁橋已所剩無幾,還能行駛火車的魚藤坪橋顯得更加珍貴(攝影:陳映彤)
重建的魚藤坪橋P3墩高35.4公尺,落成時為全臺最高的鐵路橋
沒有法定文化資產身分的魚藤坪橋,橋面被加裝許多東西